入乡随俗过端午

2022-05-31 08:32宣传科

小时候热衷于“过节”,离不开俩字儿:吃、玩。不过,因儿时物资匮乏,巴巴地盼着端午节,倒不是因为那白胖胖、甜丝丝、香喷喷的粽子,而是那些得之不易的五色丝线和明艳艳的“丹蔻”。

五色线艾包(网络图片)

为什么说得之不易?这得从我的母亲说起。母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虽也经历了贫穷和动荡,但却与大小玩伴的母亲不尽相同。她有着农人的坚韧和质朴,与父亲早起贪黑地下地劳作,把家里的几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对子女的未来抱有近乎执拗的坚持——你要努力,你要学习;你只管努力,只管学习,你能走到哪,我就搏命供你到哪。当嫁妆、卖粮食、扛着个大包袱徒步走村卖衣服、开铺子、做生意……大概把这世上能扛得住的苦都吃了一遍,连打带赶地把我们姊妹五个赶出了山沟沟。除了麦子抢收时节,母亲从不要要求哥哥下地;我们姐妹三个也从未被要求会煮饭、会纳鞋底儿、会绣鞋垫儿,所以家里怎么会有五色丝线呢?

五色香包(网络图片)

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二姐负责去绣了一摞鞋垫儿的闺蜜家讨些线回来,我负责去邻居家挖一株凤仙花,再向父亲讨些白矾,再去大门外的桑树上薅些桑叶下来,材料便齐全了。端午节的白天,我总是尽力地讨好二姐,希望能顺利得到两条手镯一样的丝线;到了傍晚,找半边破碗,把凤仙花和白矾捣碎,小心翼翼地捏一撮放在指甲盖儿上,再用桑叶包好,用绳子绑住,便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地扒开桑叶,指甲果然变成了带点黄色的红,尽管这种“臭美”的行径躲不过母亲的唠叨,美滋滋的心情还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北方地区端午传统:染指甲(网络图片)

长大后,从中北一路向南,将脚步停在了西南边陲广西,发现南北风俗差异还真是大。就拿粽子来说,广西的粽子大约可分为肉粽和灰水粽。肉粽外形上多以长条形为主,中间微微拱起,形似枕头;馅料多为糯米包裹着板栗、绿豆、五花肉等,口感为咸。灰水粽则为长条状,这款粽子的糯米不是用清水浸泡,而是用经过滤沉淀后的草木灰水浸泡,可包凉粽或肉粽,出锅的粽子多成淡黄色或棕黄色,凉粽一般蘸白糖或者蜂蜜吃。这和我印象中的粽子大相径庭,家乡的粽子只有一种,那就是凉粽,普通人家包点自家树上结的、晒干的大枣,经济条件好点的,则包点蜜枣,白白胖胖的凉综蘸着白糖吃,满口清香。

广西肉粽(网络图片)

家乡的粽子(网络图片)

再说习俗,家乡除了挂艾草,孩童着五毒肚兜、戴艾草包,稍大点的孩子戴五色丝线,染指甲、吃粽子外,并无“兰汤沐浴”的习俗。再观壮乡地区,大约端午节前一个星期,菜市、马路边便有老农摆摊售卖新鲜的粽叶、艾草、菖蒲等,人们也一早就开始在摊位前选购,一则为端午节悬挂,二则为煮水洗浴。这与家乡孩童着五毒肚兜是一样的道理——驱毒辟邪。端午前后,壮乡人民家家户户都煮一大锅艾草水,拿来给孩子们泡澡,老人们说泡过艾草水整个夏天都不起痱子,身强体壮吃嘛嘛香。就连婴幼儿游泳馆,也把清水换成了“药水”,让孩子们尽享“药浴”,安过“恶月”。

壮乡的每个节日都仪式感满满


来异乡已有十余载,邕城南宁已经变成了下一代的故乡,我还是吃不惯当地的肉粽或灰水粽,不过,入乡随俗,艾草泡浴还是要给孩子准备上的,一则去去南地“瘴毒”,保孩子安康;二则也趁孩子泡浴之时,讲讲屈原为国投江以及那回不去的故乡的风俗民情吧!

点击图片可购买(售价50.1元/包)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特推出端午安康药浴包,一包含三小包,每小包可用一次。内含艾叶、大叶桉、石菖蒲、蒲公英等药材,可辟瘟解毒。(可用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