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精准神经外科走进生命的禁区!

2022-02-27 09:47颅脑外科

在古代,曹操“脑疾”,神医华佗要为其开颅,招来杀身之祸。时至今日,在医学史上,颅脑手术仍然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外科手术。

“手术两百年”纪录片中,赵继宗院士为我们讲述了神经外科是如何从粗糙走向精准,如何在人类认识自己的最后一个疆域上开疆拓土。从形同木工的经典神经外科,到划时代的显微神经外科,从气脑造影和脑血管造影到CT的出现,从哈维▪库欣到亚萨基尔,外科医生不断向精准探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颅脑外科开科三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专科业务平台—精准神经外科平台,该平台已常规应用于我院颅脑外科各类手术,以此全面提升我院颅脑外科手术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颅脑外科蔡利主任介绍说:“‘精准’就是病变去除最大化,功能保留最大化,手术效果最佳化,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病人以最佳状态回到社会生活中。”

神经导航系统

科室拥有目前广西唯一的德国博医莱顶级Curve神经导航仪,做手术,我们是极其认真的!神经导航系统是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最重要的辅助设备之一,也是重要手术的标配,堪称“大脑的"GPS”,它可以实时告知术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术者做出更精确的判断或预判。其作用包括:精确的切口、入路设计:避免无谓扩大切口,错误的操作方向。精确到达目的靶点,精确判断肿瘤边界,实时明确重要结构的方位和距离,使手术既彻底,又安全。

三维影像融合技术

术前将患者头部CT、CTA、MR、MRA、fMR、DSA等影像数据,应用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将影像数据进行融合重建,并进行判读、手术模拟。例如:在科室多例脑膜瘤患者成功手术案例中,利用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可重点了解肿瘤的供血及肿瘤与大脑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肿瘤与颅骨的关系,肿瘤在颅内三维坐标的位置,做好术前规划、模拟手术路径。通过术前三维演示、讨论使整个手术团队明白整个手术过程,从而可达到有的放矢、密切配合、减少手术操作过程。

血管荧光造影技术

血管荧光造影技术是近年来一项比较新的技术,它利用术中静脉注入吲哚菁绿,使脑血管术中发出荧光,准确显现出血管走形及形态。血管荧光造影技术已常规应用于科室动脉瘤手术、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搭桥手术中,是手术中有用的工具,可提供实时信息,及时检查手术效果,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从而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

肿瘤荧光技术

恶性肿瘤组织像树的根须一样,长在正常脑袋的组织里,手术很难切除干净。肿瘤荧光技术,为解决颅内恶性肿瘤手术术中切除过程中的定位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术前静脉注射微量荧光素钠,正常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荧光素钠不会进入正常的脑组织。如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周围,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超微结构被破坏,血脑屏障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通透性增强,导致荧光素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肿瘤组织并内部蓄积。在具有肿瘤荧光功能的特殊显微镜设备的观察下观察,整个肿瘤的形态和边缘呈现黄色的荧光效果,区分于周围正常组织,手术医生能更准确的切除肿瘤,结合术前的各项检查,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微量的荧光剂会在数小时内排出体外,不会给患者身体带来负担。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外科的医生,即使已经做过成百上千台的手术,也只有等病人醒了,看到他神经功能没有受损,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来。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患者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传统的生理学监测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发现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准确地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供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依据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在“令人心动的offer”综艺节目中,陶勇医生说神经外科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样,稍有不慎,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大脑的复杂与脆弱,培养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需要更长时间。要成为“刀尖上的舞者”,真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的!

精准神经外科平台系统已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颅脑外科扎根并茁壮成长,科室将本着“笃定前行 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一路前行。